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維也納百水屋





~取自百度~

百水屋于1985年建成,是维也纳市政府为低收入人群建的福利房,作为画家的百水先生,重视、强调色彩,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一个小型公共社区的需要,努力体现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
中文名称
百水屋
地理位置
奥地利维也纳市
建成时间
1985年
设计者
奥地利著名画家百水先生

建筑背景

编辑
1977年,奥地利最为古怪的艺术家之一、著名画家百水,为维也纳市设计了一座“自然与人共存的建筑”——普通居民住宅楼“百水屋”。
百水以“对不规则的容忍”为原则设计了这座建筑,努力体现“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在所有晒台上都种了树和灌木,仅种植用的土就用去了900吨。楼房里几乎没有一块平地,没有一间房屋呈规则的方形。窗内探向室外的树,波浪形的围墙……似乎在尽可能地与传统概念上的建筑决裂。
“百水屋”于1985年建成,是维也纳市政府为收入较低的人建的福利房。楼房建成的第一天,7万维也纳市民排成长龙前往参观。此后,慕名而来的游客一直有增无减。
为了方便参观,1991年,百水将此楼隔壁的一幢房子按照“百水屋”的风格改建成小型购物参观区。参观区的一层有商店和咖啡厅,二楼和三楼陈列着百水在各个时期的作品,还有很多记录他创作的珍贵照片。
参观“百水屋”,更像在欣赏一幅儿童随意涂抹的水彩画。各种颜色的涂料被一块块地粉刷在大楼的外墙上,有的部分像是忘了涂色,任砖头和瓦片显露本色。让人惊叹的是,在整个建筑中看不到一个直角。
值得一提的是,百水从6岁起就开始创作绘画,显示出对色彩和形状的非凡领悟能力。

设计特色

编辑
这是一幢位于维也纳三区的普通居民住宅楼,因其由奥地利著名画家百水先生设计而得名。由于它奇
特的外观、打破常规的建筑设计理念,使这幢楼房自打“出生”以来就备受各方争议。然而,这并不妨碍它迅速打败维也纳这座名城里值得一看的大大小小几十处名胜古迹,成为继美泉宫霍夫堡皇宫之后维也纳第三大旅游景点。
看百水屋,更像是在欣赏一幅儿童随意涂抹的水彩画。外墙面上,红、蓝、黄、紫、桔红,大块大块鲜艳的颜色拼在一起,让人目不暇接。还有的部分像是忘了涂色,任一段段砖头或是只涂了灰泥的墙裸露本色。每个色块之间,都有深色的线条相隔,但似乎是孩子还难以把握手中的画笔,所有的线条都搞得弯弯曲曲,没有一条是直的。色块里的窗户高低不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完全是任意插进去的一般。或许觉得缺少了一点绿色,于是从房顶、晒台边、窗户里竟冒出一棵棵的树来。这就是百水屋最大的特色:艳丽的色彩,拒绝直线和回归自然。
作为画家的百水,重视、强调色彩,痛恨直线,在他的建筑设计中,也突出体现了这一美学观点。在百水屋中,地板是用彩色的方砖铺成的,墙也用涂料涂成各种颜色。一切建筑学的基本概念在这里都被打乱,里里外外找不到一条直线,看不到一个水平的平面。地面是起伏的,墙角也不是垂直的,甚至连楼梯都是歪歪斜斜的。在楼房施工期间,百水鼓励工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很多镶拼的地方都允许工人们自己创作,他甚至鼓励工人们不要用水平测量仪、角规等这些传统的测量工具,一切“手工制作”。因此,有人说,恐怕是因为上帝觉得世界上的房子都太丑陋了,所以让百水先画出一幢房子,然后再由建筑师照着盖。
建于1983年至1985年间的百水屋,实际上是维也纳市政府为那些收入较低的人建的福利房,所以百水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一个小型公共社区的需要,努力体现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在所有的平台、晒台上都种上了树和灌木,整个楼里现在有大约250棵树,仅种树用的土就用去900吨。

旅游胜地

编辑
但凡到过维也纳的人,旅游计划里绝少不了“百水屋”这一项。百水屋建成以来,提交申请租房的人

一直络绎不绝,平均为可提供房源的6倍。楼房建成的第一天,7万维也纳市民排成长龙前往参观。此后,慕名而来的游客也一直有增无减。为了方便参观,1991年百水又将此楼隔壁的一幢房子按照百水屋的风格改建成一个小型的参观购物区。尽管如此,百水屋里的居民仍然不堪其扰,因为总有游客想方设法要钻进百水屋,看看里面的奇景。一个在百水屋一楼问询处工作的小伙子说,“旅游高峰的时候,这里一天会来5000到7000人!当然,住在里面还是相当舒服的,特别是不临街的房子。”
















25/3/2016

 

維也納中央咖啡館

维也纳中央咖啡馆 Cafe Central
17/3/2016

自1876年開業至今有140年歷史的維也納中央咖啡館-費爾斯特宮(Palais Ferstel,以其建筑师費爾斯特Heinrich von Ferstel 命名)是海倫街(Herrengasse 14)上衆多宮殿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咖啡館受到許多毀壞停業40年之久,1975年重新在一側開張,1986年再度整修擴充前身是银行和证券市场大楼(Bank- und Börsengebäude)的現址。

中央咖啡館當時是維也納文化、藝術、政治、科學知識份子的重要聚會場所。赫赫有名的常客包括艾頓柏格(詩人)、席尼茲勒(作家)、霍夫曼斯塔爾(作家)、穆齊爾(作家)、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大師)、托洛茨基(俄國革命領導 者),克林姆、列寧、希特勒等人,在1938年之前这座咖啡馆由于經常聚集許多下象棋者,所以被称为“象棋学校”(Die Schachhochschule)。

在許多有名的小故事中,其中一則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俄國傳來革命的消息,一位奧地利高官評論道:「誰會在俄羅斯發動革命?莫非是坐在中央咖啡館的布朗斯坦Bronstein?」
而這位化名布朗斯坦中央咖啡館的常客就是藉下棋討論政治的蘇聯共產黨領袖托洛茨基。

那時人們談到中央咖啡館:「每隔一張椅子就坐著一位天才詩人、一個畫家、一個社會主義者、一個貴族、作曲家、或者一個精神分析家;每份打開的報紙後藏著一個野心家、每場爭執後藏著一個文學的果實、每杯乳酪奶油後藏著人生的哲學。」

推開大門進到咖啡館,入口右桌旁坐著一個栩栩如生的鬍鬚男雕像~奧地利著名詩人彼得‧艾頓柏格Peter Altenberg。這位被現代學者稱為「被忽略的文學家」和其他幾位同時期的文學家將中央咖啡館視為他們的寫作場所、客廳與沙龍。維也納咖啡館的文學風氣也因此被帶動起來。當時的人們提到這位把中央咖啡館當成他郵信地址的彼得‧艾頓柏格都說:「如果他不在咖啡館,就是在去咖啡館的路上。」

今天的中央咖啡館,絡繹不絕的遊客取代了過往的文人政客。但身著黑禮服的侍者仍像一百年前一樣固守傳統端著一面發亮如鏡的銀盤,盤上擺著一杯咖啡,附上一杯水,和一只銀湯匙穿梭在這偌大絕美的廳堂間。廳內豎立著許多巨大廊柱,延伸至樓頂成為交錯的美麗拱形圖案,奧匈帝國創建者,首位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ph)和有世界最美皇后之譽的伊麗莎白皇后Empress Elisabeth(茜茜公主)巨幅畫像默默的俯視著沉浸在咖啡香氣中戀戀私語的旅客們。

睜大眼睛盯著玻璃櫃中精緻的糕點,咽了咽口水貪婪的搜尋每一個挑動我視覺與味蕾的甜品。
櫃中擺著中央咖啡館的招牌巧克力杏桃蛋糕(Café Central Torte)、蘋果酥皮派(Apple Strudel)、皇帝煎餅 (Kaiserschmarrn)、維也納著名的沙河蛋糕(Sacher) 、覆盆子黑芝麻蛋糕....
人生面臨的選擇怎麼這麼多啊!



























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

愛在黎明破曉時

                                                           ~愛在黎明破曉時 ~

27/3/2016
這部電影情節就是這麼的簡單:
來自美國和法國的這對青年男女,相遇在一列開往巴黎的歐陸火車上。在漫無邊際的閒談中認識彼此,在男孩慫恿下女孩跟隨在維也納下車、在漫無目標的閑逛中度過了兩人僅有的一天一夜。
從 街頭電車到唱片行放片室,從游樂場摩天輪上的深情初吻到咖啡座上挑逗的電話對談,從運河岸邊詩人的即興詩到吉普賽女人的掌心算命,他們幾無停歇不斷地走 著、聊著、說著、笑著,男孩坦率幽默、女孩慧黠俏皮,彼此透過眼底迷離閃爍的眼神,散發出炙熱的火花想把對方燃燒至體無完膚。從偶然相遇、逐漸彼此交心瞭 解、心靈契合並進而產生感情。在這最深的夜裏,沈浸在不可得的無名感動里久久逃脫不出來。
爲了怕無法承擔未知的傷感,爲了凍結最美好的一刻, 捨得放手讓你飛的悸動牽扯住一次次的矛盾.........

I believe if there's any kind of God it wouldn't be in any of us, not you or me but just this little space in between. If there's any kind of magic in this world it must be in the attempt of understanding someone sharing something. I know, it's almost impossible to succeed but who cares really? The answer must be in the attempt.


今天是這次維也納假期的壓軸,早上我們去了美景宮(Belvedere Palace)看克林姆 Gustav Klimt 的 The Kiss畫

晚上我們來到了這部電影的場景之一:普勒特Prater遊樂場的摩天輪。

維也納摩天輪(Wiener Riesenrad)是一個摩天輪,位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第二區利奧波德城(Leopoldstadt)的普拉特遊樂場入口,是維也納最熱門的旅遊景點之一,對許多人來說,這是這個區甚至全市的標誌。

維也納摩天輪是最早的摩天輪之一,1897年為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的金禧慶典而興建,總高64.75米[1]

維也納摩天輪最初有30個座艙,在二戰期間嚴重受損,戰後重建,改為只有15個座艙。

維也納摩天輪是至今仍在營運的一座19世紀摩天輪,1920年,巴黎摩天輪拆除後,維也納摩天輪就成為世界最高的摩天輪。1944年在二戰期間燒毀,次年重建[2],仍然保持世界最高摩天輪的地位,直到1985年被日本筑波市超過(85米高)。

維也納摩天輪因戰後黑色電影黑獄亡魂》而出名。它還出現在1987年詹姆斯·邦德電影《黎明殺機》,馬克思·歐弗斯的《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


但如果你也跟我一樣喜歡「愛在黎明破曉時」這部電影,你該會明瞭以上那些盛名相較之下都不是那麼重要的。





                   ~我在茫茫人海中,尋找自己靈魂之唯一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